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

「愛點子商品開發設計」的使命

我之前提過,「愛點子商品開發設計」的一項工作是建立這樣的部落格,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,讓網友發表對生活週遭商品開發的想像或創意,天馬行空,無拘無束。這只是工作之一,我們最終目的是希望建立一個以創意為服務對象的產業。
聽起來,好像是要開創什麼樣偉大的新局面似的,卻虛無飄渺。其實不是這樣的。
我們相信,台灣將來的產業有顯著的一部分來自於創意,以創意為重要的產值來源,而這個「將來」距離「現在」其實不會很遠。想想看,台灣經濟的發展軌跡由農業轉變成工業,再進入服務業,只不過才三十年而已,這期間的變化很快,然而不變的事實是:台灣的產業勢必得再進化。
製造業已經外移,而接替服務業的會是什麼呢?我們認為接替會是一種創意產業,「Designed in Taiwan」將會逐漸取代「Made in Taiwan」,成為台灣產業的標誌。
我在「台灣發明王hihihi」的開幕新聞稿曾說過,「知識」是二十一世紀提升組織競爭優勢的最主要資產。正當知識經濟 (knowledge-based economy) 這個名詞逐漸被大眾熟悉之際,我們到底做了哪些具體的事來落實這個觀念?企業的經濟效益將愈來愈依賴知識和創新;知識創新要靠發明,而發明需要廣泛的知識和靈感做後盾,「台灣發明王hihihi」就是這個火種,讓大家有機會分享這小小的火苗,發展各自熊熊的創意烈火,來具體實現知識經濟。
「愛點子商品開發設計」的任務就是要來實現知識經濟。一方面,我們定位自己成為一項服務業,營業內容為服務那些「生產創意」的公司;另一方面,我們也扮演生產者的角色,生產創意。
生產創意不難理解,主要是提供商品的設計,取得專利授權或賣斷智慧財產權;服務「生產創意」的公司就是幫這些公司設計商品,並完成後段過程。
由無形的知識轉變為具體的利益,我們實現的程序如下:
知識→創意→發明→商品→利益
只是,我們不見的能將這些環節從頭到尾執行完畢;實際上,也不是每個企業都能一口氣完成每個環節。以專業分工的角度來看,一氣呵成不見得對企業有利,於是就成為我們可乘之機:由我們來完成企業欠缺的環節,這就是我們的使命。

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

芬蘭人是這麼吃鮭魚的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不用我講太多,看圖就知道。

芬蘭人老王下了班,想嚐點「野味」,來到商店,拿了一個「野東西」。找了塊「野地」,升起了「野火」,稍微等一下,熟了。老王像個「野人」般啃起了鮭魚,嗯,果然好野味。

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

滑板娃娃車




雖然用不著移動得這麼快;不過,我覺的這個發明真的很炫!

就像很多剛有小朋友的爸媽一樣,總不希望兩個人的生活因為多了一個新成員的加入而變化太多,更不希望自己從此步上歐巴桑歐吉桑的路線。所以,該運動的還是要運動,該跟得上流行的還是得努力去了解,就算角色升級也要維持青春的氣息!這個滑板娃娃車就是要讓你帶著小寶貝逛街時,看起來很炫,又能兼顧運動,保持身材苗窕。

我知道你在想什麼,你不用急著吐槽我:誰敢帶著小寶貝滑著上街呀!這太危險啦!「先帶寵物試試」,這個答案你滿意了吧!

請參考:
http://www.dailymail.co.uk/pages/live/articles/technology/technology.html?in_article_id=459800&in_page_id=1965

人腿比不上人造腿




俄羅斯人 Marat D. Garipov 發明這雙「鞋子」,運作起來像是在踩高蹺。這雙「鞋子」以瓦斯為動力,可以讓人跑的更快、跳的更高,最高時速可達22英哩。據紐約時報的說法,在1994年之前都還是俄羅斯的軍事機密,現在可以公諸於世,並且商業化。我看,將來飛簷走壁的神奇功夫,不必經年累月的辛苦練習也能做得到。

這讓我想起同樣是紐約時報的另一篇報導。號稱「飛毛腿」的南非人Oscar Pistourius從小的夢想是參加奧運會的百米賽跑。他的成績傲人,已經締造100米、200米、400米的世界紀錄,只不過那些都是殘疾人的世界紀錄。他天性殘疾,膝蓋以下鋸去雙腿,全靠義肢跑步。國際田聯(IAAF)拒絕讓他參賽,認為,他的義肢太高科技,對其他靠「天然人腿」比賽的選手不公平,因此,他若參加殘疾奧運,歡迎;他若想「降級」參加北京奧運,免談。
沒有人忍心打擊殘疾人士,沒有人願意背上「拒絕」殘疾人士的黑鍋。幫助弱者是人類的天賦。但是,皮斯托瑞斯的「刀鋒腿(Blade Runner)」能讓他的腿提得更高,步子邁得更大,從短跑的角度來看,他因「加工」而超越他人,這不是奧運精神。國際田聯的決定似乎合情合理。

高科技的義肢能幫助缺陷的人做到正常人做不到的事;那玩意兒如果幫助的是正常的人,那不就是如虎添翼了嗎!俄羅斯人的這雙「鞋子」正是如此。

請參考:http://www.nytimes.com/2007/03/17/business/worldbusiness/17gazshoes.html?ex=1331870400&en=fd7c5f7b3de287a2&ei=5124&partner=permalink&exprod=permalink

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

拉抽式陽台




這家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建築設計公司,推出一個有趣的概念:將陽台設計成抽拉式的,不用的時候收到房子裏,要用的時候才推到戶外,夏日乘個涼,秋夜賞個月,多浪漫呀。不只是概念,她們已經可以接受委託,量身為你家的公寓或大樓施工,而價格視施工現場而定。

根據一位學建築的朋友告訴我,台灣以前的建築法規是有陽台設計的要求的。有這個陽台,偶而探個頭出去透透氣,或是和情人樓上樓下傳情拋媚眼,都是個有趣的設計,我稱之為「緩衝空間」。不知何時起,陽台紛紛裝起欄杆或窗戶,原本的室外空間當成客廳的一部分,緩衝空間不見了,室內室外涇渭分明,少了份情趣;更糟的是,通常欄杆都奇醜無比,把小偷隔絕在外面,卻也把自己當囚犯般和醜陋關在裡面。

建築或室內設計的點子無奇不有,而這家公司似乎鍾愛這類型方方正正有稜有角的建築設計。她們的網頁乾淨簡潔,是我喜歡的格調之一。

我個人很喜歡歐洲的設計風格和點子,總覺得她們常常帶給我前所未聞的感覺,但又覺得是理所當然、那種震撼帶來的衝突體驗,就像是之前我發表的「歐洲的小便池」,很自然,卻意想不到。或許是我們太常接觸美國、日本的訊息,對於遠在歐洲的西方國家(美國已經不在「西方國家」的定義裏),我們彼此距離很遠,以致於他的所作所為,我們常常覺得很新鮮。或許就是這個緣故吧。


請參考:http://www.hofmandujardin.nl/index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