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

天空之橋與道


我們常用「你走你的獨木橋,我過我的陽關道」來表示彼此間沒有瓜葛;但是,馬來西亞蘭卡威的天空之橋 (Sky Bridge)與美國大峽谷的天空之道 (Skywalk)卻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
馬來西亞蘭卡威的天空之橋於2004年啟用,比美國大峽谷的天空之道還早三年。這兩者都是利用自然的景點,建造令人驚悚的建築物,讓遊客由高處往下俯瞰。蘭卡威的天空之橋顧名思義就是一座橋,只是跨越的是兩個山巔。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:橋的形狀不是直的,而是圓弧狀。除了兩端的支撐點外,另有一根支柱,由鋼索支撐這座橋所偏移的重心。融合設計感和工程技術,讓這座橋更有看頭。


天空之橋與道讓我有三個想法:


第一、建造讓人俯瞰大自然的建築物,是一門不錯的生意。大峽谷的天空之道「過路費」就要美金25元。對自然影響最小,卻能享受自然,是當今最上道的生意。
第二、橋幹嘛一定得是直的,轉個彎,視野更美。
第三、這麼高的地方,我死也不會上去,因為我害怕。


天空之橋 (Sky Bridge)與天空之道 (Skywalk)隨處關鍵字可查。

2008年9月13日 星期六

車門新技術

汽車車門開合的方式,似乎鮮少革新,除了一些名貴的車種外。這些名貴汽車車門開合採用的多半是「上開門」的設計。「上開門」顧名思義,就是車門向上高高翹起,像海鷗展翼的就稱為「海鷗翼門」;像剪刀般只繞一點移動的,稱為「剪刀門」。

一般車門開啟得佔用橫向空間;即使是「上開門」也要佔用「天空」的空間。一種新的概念成型了。開啟時,車門往底盤方向滑行,並隱藏起來,像是滑蓋手機蓋子的動作,使得開合不再佔據橫向或是天空的空間。

看影片示範就知道。

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

空間魔法
















乍看之下,它只是一個箱子;打開來,超乎想像的創意盡在裡面。

Casulo是2007年德國KISD設計學院學生Marcel Krings和Sebastian Muhlhauser的畢業作品。對於經常四處奔走暫居、一年到頭搬好幾次家的游牧民族,這項作品正好提供一個完美的行動方案。

箱子裡面有一組衣櫥、一張桌子、一張可調整高度的椅子、兩張可兼儲物櫃的椅子、六層的書架與一個有床墊的床等等,多達8件,足夠滿足一個SOHO族的家具需求。

組裝這件傢俱只需10分鐘,而外箱也可以當做家具的一部分,沒有多餘的包裝或浪費。還原與組裝一樣簡單,搬遷也可以自己來,兩個人就可以抬起所有家當,不需要搬家公司費心,十分符合環保簡單的生活態度。

設計者認為,casulo是為了要去適應一個更加流動的生活方式,提供一種發明和實現的機會,否定任何外在的、浪費的包裝,讓搬家也可以是一種樂趣,把移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

而我認為,這兩個人非得要有極精巧的空間感不可,否則無法把空間做充分的利用。家具的結構問題也不能忽視,不然的話椅子一坐就垮,那就中看不中用了。

觀賞驚奇、創意的現場組裝影片在這裡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OYCTcPkIIBI

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

被跟的需求

我覺得「人」真是有趣,總是可以發掘出某種存在、卻潛在內心深處裡,不容易被發現的心理需求。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有相同的體會。

「被跟」是不是一種需求?

誰需要被跟?名流需要。為了安全理由,保全人員跟著。需要粉絲跟著,不然的話人家以為你過氣了。千金小姐需要。為了隨時需要人家伺候,丫環要跟著。男人有時會扮演這個丫環的腳色。
「紅樓夢」裏賈母、王鳳姐身後總是有那麼一大群人,即使她們從這間屋走到隔壁那間屋去,也會有一窩蜂似的人跟在後面,好像一條尾巴似的。這就叫做「排場」。

所以「排場」是不是人潛在內心的一種需求?如果是的話,現在不必是名流,或有錢人就能享受。

荷蘭的設計師Jelte van Geest所設計的椅子Take A Seat,透過每人獨有的圖書館證上的RFID,可以驅動一張或一群專屬的沙發椅緊緊跟著你,走到那,找到書就能馬上坐下來,再也不用去找位子,而且也不怕離開位子一下就被人佔去的問題,因為這是你專屬的椅子,夠有排場的。一旦離開圖書館後,椅子還會自動歸位,神奇吧。

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

氣墊秤







今年初,在報上有這則新聞:用來測量血壓的技術,轉化成可以摺疊且柔軟舒適的嬰兒氣墊磅秤,用完後洩氣又可輕鬆收納變成一點點,榮獲國際iF設計大獎。看完後,在心裡為這項設計鼓掌叫好之外,我還有一絲絲的忌妒。
忌妒的是,為什麼這個點子不是我想出來的!
我是很有資格這麼講的。
我曾服務於一家血壓計製造公司。血壓計是一個精巧的裝置。它是利用一個充飽空氣的氣囊,傳遞來自血液施加於血管的壓力。由體外偵測血壓原本就是醫學上一大發現;而利用氣囊來做為壓力傳遞的媒介是個意外小聰明。一個大發現加上一個小聰明,蹦出血壓計這項醫學上重要的工具。後來的感測器、晶片、電腦程式、電機裝置等都只是錦上添花,壓力測量這項功能的本質不變。
「氣墊磅秤」用相同的技術,只是測量的標的物由重力取代壓力。對科技從業者而言,這有點「用牛刀來殺雞、把新的技術來做簡單的應用、大材小用」的感覺;但對商品設計開發者來說,就不是如此了。我認為,「把新的技術來做簡單的應用」是一種逆向思考的創意。我們在思考設計這件事時,不能只有前方一個方向;壓力感測模組不是只能用於血壓計設計。除了前方的角度外,另外的360度應該都是我們思索的方向,如此一來,視野才能擴大,才能發掘更多題材,才是我們應該有的心態。
這項創意不是由我想出來,我覺得很可惜;不過,我倒是從中得到啟示,希望未來讓我找到好題材。

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

動力腳踏車輪




一開始,我是從Discovery頻道節目的「綠生活:樂活發明家」單元裏看到這項發明的,而且立刻吸引我注意,並循線由網路找到這家公司:Revopower。
這家公司於2003年成立,商品取名為「Wheel」。我對它的幾個特色特別感興趣:由燃油提供動力;引擎與車輪整合在一起;原車身保留,只要替換這種車輪即可,這三項。
先來看「由燃油提供動力」這個特色,似乎有點與現在提倡的降低石化燃料依存度相關議題背道而馳。發明者Steve Katsaros 認為,燃料引擎可以提供電池動力80倍以上的功率重量比,因此效益高,以此為著眼,於反而對環境有利。
「Wheel」採用的是一具25c.c. 的二行程引擎,體積小到可以整合在車輪裏。車輪可以替換,而保留原來腳踏車的車身。燃油裝在一容器中,放置在原本水壺的地方,只是要小心,別把燃油當水喝了。
姑且不論市場反應如何,不論實用性高低與否,我認為這項發明給了我一些啟發(這是我觀察別人的發明作品時的思考方向:跳脫主題,延伸觀察的觸角,以不同的角度和立場檢視主題)。
一、整合一起的概念;
二、可替換;發明品可以單獨為它成立一項事業,而毋需附著於既有的產業中。Revopower專注於生產動力腳踏車輪,既不會與腳踏車業對立,也毋須涉略腳踏車製造。它是一項全新的產業,全新的產業更有經濟價值。
三、技術的突破;特殊設計的節流閥,以順利地供應燃油給不停轉動的引擎,是這個發明的90項專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可以想像,為了實現這項觀念需要投入多大的毅力、決心和智慧。

2008年2月3日 星期日

GPS運動鞋




這個概念其實很簡單:把GPS在嵌在鞋內,讓需要被找到的人能找的到。
這項GPS運動鞋的發明人Isaac Daniel成立一家公司專司研發及銷售。為了提高附加價值,他還建立一個監控中心,為客戶掌握行蹤及提供必要協助。每雙鞋子的售價大約300元美金,客戶很多是從事野外探險活動或極限運動的愛好者或專業人士。
GPS結合運動鞋,將習以為常的用品加入新的科技元素,提高原用品的附加價值,這樣的創意概念,基本方向是正確的。市場是否歡迎是一回事,我比較佩服的是Isaac Daniel很有勇氣,而且企圖心旺盛,不畏眾多知名品牌的夾殺,而努力在夾縫中建立自己的一條路。
請參考:http://www.issacdaniel.com

2008年2月2日 星期六

「愛點子商品開發設計」的使命之二

你有點子嗎?
你有好點子嗎?
你有好點子想要實現嗎?
你有好點子想要實現,並且願意開發成熱門商品嗎?
「愛點子商品開發設計」助你一臂之力

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

「愛點子商品開發設計」的使命

我之前提過,「愛點子商品開發設計」的一項工作是建立這樣的部落格,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,讓網友發表對生活週遭商品開發的想像或創意,天馬行空,無拘無束。這只是工作之一,我們最終目的是希望建立一個以創意為服務對象的產業。
聽起來,好像是要開創什麼樣偉大的新局面似的,卻虛無飄渺。其實不是這樣的。
我們相信,台灣將來的產業有顯著的一部分來自於創意,以創意為重要的產值來源,而這個「將來」距離「現在」其實不會很遠。想想看,台灣經濟的發展軌跡由農業轉變成工業,再進入服務業,只不過才三十年而已,這期間的變化很快,然而不變的事實是:台灣的產業勢必得再進化。
製造業已經外移,而接替服務業的會是什麼呢?我們認為接替會是一種創意產業,「Designed in Taiwan」將會逐漸取代「Made in Taiwan」,成為台灣產業的標誌。
我在「台灣發明王hihihi」的開幕新聞稿曾說過,「知識」是二十一世紀提升組織競爭優勢的最主要資產。正當知識經濟 (knowledge-based economy) 這個名詞逐漸被大眾熟悉之際,我們到底做了哪些具體的事來落實這個觀念?企業的經濟效益將愈來愈依賴知識和創新;知識創新要靠發明,而發明需要廣泛的知識和靈感做後盾,「台灣發明王hihihi」就是這個火種,讓大家有機會分享這小小的火苗,發展各自熊熊的創意烈火,來具體實現知識經濟。
「愛點子商品開發設計」的任務就是要來實現知識經濟。一方面,我們定位自己成為一項服務業,營業內容為服務那些「生產創意」的公司;另一方面,我們也扮演生產者的角色,生產創意。
生產創意不難理解,主要是提供商品的設計,取得專利授權或賣斷智慧財產權;服務「生產創意」的公司就是幫這些公司設計商品,並完成後段過程。
由無形的知識轉變為具體的利益,我們實現的程序如下:
知識→創意→發明→商品→利益
只是,我們不見的能將這些環節從頭到尾執行完畢;實際上,也不是每個企業都能一口氣完成每個環節。以專業分工的角度來看,一氣呵成不見得對企業有利,於是就成為我們可乘之機:由我們來完成企業欠缺的環節,這就是我們的使命。

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

芬蘭人是這麼吃鮭魚的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不用我講太多,看圖就知道。

芬蘭人老王下了班,想嚐點「野味」,來到商店,拿了一個「野東西」。找了塊「野地」,升起了「野火」,稍微等一下,熟了。老王像個「野人」般啃起了鮭魚,嗯,果然好野味。

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

滑板娃娃車




雖然用不著移動得這麼快;不過,我覺的這個發明真的很炫!

就像很多剛有小朋友的爸媽一樣,總不希望兩個人的生活因為多了一個新成員的加入而變化太多,更不希望自己從此步上歐巴桑歐吉桑的路線。所以,該運動的還是要運動,該跟得上流行的還是得努力去了解,就算角色升級也要維持青春的氣息!這個滑板娃娃車就是要讓你帶著小寶貝逛街時,看起來很炫,又能兼顧運動,保持身材苗窕。

我知道你在想什麼,你不用急著吐槽我:誰敢帶著小寶貝滑著上街呀!這太危險啦!「先帶寵物試試」,這個答案你滿意了吧!

請參考:
http://www.dailymail.co.uk/pages/live/articles/technology/technology.html?in_article_id=459800&in_page_id=1965

人腿比不上人造腿




俄羅斯人 Marat D. Garipov 發明這雙「鞋子」,運作起來像是在踩高蹺。這雙「鞋子」以瓦斯為動力,可以讓人跑的更快、跳的更高,最高時速可達22英哩。據紐約時報的說法,在1994年之前都還是俄羅斯的軍事機密,現在可以公諸於世,並且商業化。我看,將來飛簷走壁的神奇功夫,不必經年累月的辛苦練習也能做得到。

這讓我想起同樣是紐約時報的另一篇報導。號稱「飛毛腿」的南非人Oscar Pistourius從小的夢想是參加奧運會的百米賽跑。他的成績傲人,已經締造100米、200米、400米的世界紀錄,只不過那些都是殘疾人的世界紀錄。他天性殘疾,膝蓋以下鋸去雙腿,全靠義肢跑步。國際田聯(IAAF)拒絕讓他參賽,認為,他的義肢太高科技,對其他靠「天然人腿」比賽的選手不公平,因此,他若參加殘疾奧運,歡迎;他若想「降級」參加北京奧運,免談。
沒有人忍心打擊殘疾人士,沒有人願意背上「拒絕」殘疾人士的黑鍋。幫助弱者是人類的天賦。但是,皮斯托瑞斯的「刀鋒腿(Blade Runner)」能讓他的腿提得更高,步子邁得更大,從短跑的角度來看,他因「加工」而超越他人,這不是奧運精神。國際田聯的決定似乎合情合理。

高科技的義肢能幫助缺陷的人做到正常人做不到的事;那玩意兒如果幫助的是正常的人,那不就是如虎添翼了嗎!俄羅斯人的這雙「鞋子」正是如此。

請參考:http://www.nytimes.com/2007/03/17/business/worldbusiness/17gazshoes.html?ex=1331870400&en=fd7c5f7b3de287a2&ei=5124&partner=permalink&exprod=permalink

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

拉抽式陽台




這家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建築設計公司,推出一個有趣的概念:將陽台設計成抽拉式的,不用的時候收到房子裏,要用的時候才推到戶外,夏日乘個涼,秋夜賞個月,多浪漫呀。不只是概念,她們已經可以接受委託,量身為你家的公寓或大樓施工,而價格視施工現場而定。

根據一位學建築的朋友告訴我,台灣以前的建築法規是有陽台設計的要求的。有這個陽台,偶而探個頭出去透透氣,或是和情人樓上樓下傳情拋媚眼,都是個有趣的設計,我稱之為「緩衝空間」。不知何時起,陽台紛紛裝起欄杆或窗戶,原本的室外空間當成客廳的一部分,緩衝空間不見了,室內室外涇渭分明,少了份情趣;更糟的是,通常欄杆都奇醜無比,把小偷隔絕在外面,卻也把自己當囚犯般和醜陋關在裡面。

建築或室內設計的點子無奇不有,而這家公司似乎鍾愛這類型方方正正有稜有角的建築設計。她們的網頁乾淨簡潔,是我喜歡的格調之一。

我個人很喜歡歐洲的設計風格和點子,總覺得她們常常帶給我前所未聞的感覺,但又覺得是理所當然、那種震撼帶來的衝突體驗,就像是之前我發表的「歐洲的小便池」,很自然,卻意想不到。或許是我們太常接觸美國、日本的訊息,對於遠在歐洲的西方國家(美國已經不在「西方國家」的定義裏),我們彼此距離很遠,以致於他的所作所為,我們常常覺得很新鮮。或許就是這個緣故吧。


請參考:http://www.hofmandujardin.nl/index2.html